山东高速天鸿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新闻资讯

2020-11-27 14:40:35

在内循环新格局大背景下,构建本土科技创新供应链已大势所趋

分享到:

一、加快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成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主旋律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下简称“内循环新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会议同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图1 内循环格局阐述

外部环境:境外疫情快速蔓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供应链随分工延长,沿经济梯度自发调整,各国依托自身禀赋加入分工、推动供应链不断延长,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供应链增长减速,经济全球化水平更是处于停滞状态;2018年至今更是加快收缩、重构,逆全球化思潮兴起,贸易关税壁垒增加,贸易自由度的明显下降,全球价值链活跃程度不断降低,贸易干预活动在2018年骤增,且在2019年维持较高水平。

图2 全球化指数变化情况

图3 贸易干预次数

内部环境: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不断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疫情冲击,2020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增速、消费增速、投资增速等主要指标与同期相比仍处于下降区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同比下降1.6%;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万亿元,同比下降1.8%;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1603亿元,同比下降3.1%。国内疫情冲击的损失尚未完全弥补,且随时会面临第二波疫情的可能,我国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着较大压力。

二、中国分工地位不断攀升,中低端产业加速外迁,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20世纪80年代,中国依托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承接第三轮产业转移,融入到全球分工体系中,开启“外向型”经济增长之路。主要承接纺织、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并以加工贸易方式融入全球分工体系,20世纪90年代,纺织轻工类产品占我国出口比重在1997达到峰值,比重将近一半。

图4 纺织轻工业类产品出口占比数据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现代技术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高度化,产业发生梯度转移。例如,电子产品的加工组装、一些非核心技术的工序和零部件的生产向国内转移。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承接,带动中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扩张,此外部分企业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机电和高速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快速提升。中国目前是全球电子、机械等产品的重要供应国。

图5 中国商品出口结构数据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长江证券研究所

2010年前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正面临第4次产业大迁移,到目前为止仍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我国在原有产业基础上,通过承接国外产业、引进外资和技术、自主创新等方式,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联合国分类中的全部工业门类,且在光伏面板、高铁和数字支付等产业领域,中国高精尖技术企业在本土市场占据的份额在70-90%左右。在22个工业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15个大类名列前三。

同时,伴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劳动力优势的逐步消失,加之近几年国际贸易摩擦频发,极大地抬升了双方贸易成本,部分外资企业、国内配套企业等为了规避成本,将部分低附加值产业迁移至越南、马来西亚或者墨西哥等劳动力优势明显的国家,这些驱使我国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等劳动力更加低廉的地区大规模转移。例如我国纺织服装等劳动性密集产品出口占全球份额自2015年开始下降、降幅超过3个百分点,这部分份额基本上完全转移至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等。与此同时,中低端电子加工、装配等环节也在逐步外迁。

图6 中国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代表性产品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Trademap、开源证券研究所

图6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向东南亚国家投资规模变化数据来源:Trademap、开源证券研究所

三、加快构建本土科技创新供应链体系,顺应全球产业发展

 

在全球供应链普遍收缩大背景下,一些关键原料设备、以及先进技术等技术封锁和贸易限制频繁发生,制约中国上游原料和技术供应。以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为例,仅自2018年以来,美国直接或者间接对华封锁次数高达9次,已经从原来频繁的贸易摩擦演变到密集的技术封锁。2018年4月,美国宣布禁止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软件和技术7年;2019年6月,美国施压荷兰,阻止荷兰阿斯迈尔对华出售光刻机;2020年5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在全球范围内阻止向此前被列入贸易黑名单的电信设备巨头华为技术公司供应芯片。

表1 2018年以来针对中国的技术限制
国在半导体、飞机制造、精密仪器上对外依赖程度极高,加快本土科技创新,健全供应链体系已迫在眉睫。中国在光伏面板、高铁和数字支付市场份额较高,采用国外技术企业在风力涡轮机、电动汽船、货船、农用机械、智能手机、云服务和机器人等领域市场占有率较高,但是在半导体和飞机制造等方面,国内市场份额不到5%,被国外企业牢牢垄断。

表2 我国新兴产业在国外国内市场情况    
数据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以我国半导体关键原料和设备对外国进口的依赖度为例。光刻机、SOI(硅技术)、硅片对国外的依赖程度甚至高达95%,其次是光掩膜、CMP材料、靶材、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准备、光刻胶辅助材料等对国外进口高达75%以上,我国半导体领域整体上对外国的依赖极高,也成为国外为数不多针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主要行业之一。



图7 我国部分材料或者行业进口依赖度 
数据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四、在内循环新格局下,构建本土科技创新供应链已大势所趋

在全球供应链不确定的情况下,我国在某些相对弱势的行业领域随时面临“卡脖子”的问题。因此,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突破,成为当前甚至更长时期的产业发展升级的重点工作。自《中国制造2025》于2015年5月签批印发依赖,我国加快出台科技创新利好政策,在2018年以来进入政策密集出台期,在半导体、高端装备等核心技术领域的支持不断增强,本土科技创新供应链的构建加快推进,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2018年以来,中央政府对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重视,科技部、发改委密集出台7项发展意见和行动方案;2019年,中央研发投入大增15%、投向基础研究占比接近3成,而国家级产业基金也对重点材料和设备领域加大支持;习总书记在2018年以来的4次报告讲话中频繁指出:大力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根据近期国家产业大基金重点投向,2014年6月,大基金一期重点投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主要是集成电路和装备材料方面;2019年10月,大基金二期重点投向芯片、光刻机等半导体行业和精密仪器等高端制造行业,以及高端应用材料等领域;国家制造业转型发展基金主要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基础制造领域和高端制造领域高成长性企业。

图8 中央研发支出情况  
数据来源:开元证券研究所

表3 国家级产业基金重点投向数据来源:开元证券研究院

财政部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提出20个重点方向和支持政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加大5G建设投资,加快关键芯片等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在光刻胶、高纯靶材等领域实现突破,实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升稀土等特色资源在开采、冶炼、深加工等环节的技术水平等。《意见》还指出,要加大科创板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当前产业利好政策与新兴产业财税政策等形成合力,为新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支持。

金融政策也在持续发力,为高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例如,政策引导银行、保险等加大对战略性新型产业的资金支持,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积极开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扩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贷款投放;科创板更是直接拓宽了新兴产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允许符合科创板定位的、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为弥补亏损的企业上市,按照市值指定标准上市,同时还允许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红筹企业上市。根据2019年科创板行业分布情况,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产业四类新兴产业占比接近90%。在A股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市值规模缓慢上升,从2012-2019市值占比提高了7.5个百分;2018-2019年,融资占比大幅提升,从原来的18%左右及增值至35%。

综上,在各类政策合力引导下,高技术制造业研发力度不断增长,对经济贡献也在提升,本土供应链的构建加快推进。

图9 科创板企业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Wind、开元证券研究院

图10 A股上市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和融资情况 
数据来源:Wind、开元证券研究院

五、总结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受全球疫情影响,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正发生深刻变革,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简称“内循环新格局”)。

20世纪80年代,中国依托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承接第三轮产业转移,融入到全球分工体系中,开启“外向型”经济增长之路;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现代技术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高度化,产业发生梯度转移;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正面临第4次产业大迁移,同时,中国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加之贸易摩擦日益加剧,驱使我国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等劳动力更加低廉的地区大规模转移,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在全球供应链普遍收缩大背景下,一些关键原料设备、以及先进技术等技术封锁和贸易限制频繁发生,制约中国上游原料和技术供应。仅自2018年以来,美国直接或者间接对华封锁次数高达9次,已经从原来频繁的贸易摩擦演变升级为密集的技术封锁;中国在芯片半导体、飞机技术和精密仪器等方面对外依赖程度极高,因此中国应加快构建本土科技供应链,补足自身短板,顺应全球产业格局变迁。

中央政府对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重视,科技部、发改委密集出台多项发展意见和行动方案,研发投入大增,我国发布多项产业利好政策;金融政策也在持续发力,为高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科创板更是直接拓宽了新兴产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总之,面对频繁的贸易摩擦和国外技术封锁全球供应链收缩,在内循环新格局,国内中低端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内新兴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利好加速释放大背景下,凭借国内较为完备、独立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全球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通过宏观政策调控,补齐整体优势中存在的短板,大力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项目雏形渐显,有望明年初正式落地